北野武的小酒馆

Posted on June 01, 2019

有多久没有写读后感。

上一次写还是大学入学作业,再上一次就是中学时代了。中学时代看了不少书,进入大学之后除了教科书没有看过太多的杂书了。尤其是获得了无限制接触网络和综艺的机会,图像加声音的刺激会比文字来得更加强烈,自然也就很少大块时间投入阅读了。即使阅读也是长篇论文,蛮是可惜的。进入大三大四阶段,会开始看一点奇奇怪怪的非教科书的科普书,像博弈论入门什么的,目的也是想满足好奇心。

还是中学时期看的比较多。在初中看的大部分都是落落的散文集或者小说,自然写作和思维也跟随了她的风格,会利用一些过分具体甚至带有虚构的细节来表达情感。就像在大光圈中拍摄的特写,人们总能一眼找到模糊背景中清晰的物体。再往上到了高中,因为各种课业外加兴趣也看了不少其他人的书,可能三毛、席慕容的书会印象比较深。在高二的某一个点开始,会突然觉得高考写作也没有那么可怕,于是当作兴趣写,只不过强加一些道理和论据以满足评分标准,发展出了所谓“议论型散文”的风格。即使我至今对这两个词都没有很深刻的理解,我还是很感谢高一语文老师对我们写作热情的培养,以及后来的语文老师对我的风格的肯定。

再往后就大学了。即使有练字,但是唯一的文艺活动似乎就剩下练字了。可能2019真的是一个转折年吧(我的2019开始于2018的12月),居然在成都转机去宽窄巷子玩的时候,买了一本《一只特立独行的猪》,会发现自己对中短篇幅的小文章还是有着阅读的欲望。至今那只能够模仿汽笛的猪的形象还是会在脑子里跳跃。再往后开始重新看《小王子》,也会有不一样的感觉。会想到很多麦子的颜色,很多不能说忘掉就忘掉的事物。

最近xy推了一本书——《北野武的小酒馆》。读后感可能会很零散以至于读了会很难受,目的也不是想分享给读者,可能会更想分享给以后的自己。某一天回头看到自己的读后感,可能会觉得为什么当时的想法那么可笑,这也是一种乐事吧。

 

“物体的运动越激烈 摩擦力也就越大”

瞎说,运动速度和摩擦力无关,f=u*F_n。

“那么人类有可能在其与地球发生碰撞的前三天才刚刚知晓它的存在。”

会怕吗?可能我不是怕死亡吧。会想到全世界的人都想回家,机场拥堵,而我也只是亿万只能通过网络和亲人朋友告别的人。大部分人可能花第一天来质疑真假,第二天来争抢机票和焦虑,第三天来道别。而网络维护工程师可能连告别的机会都没有,需要不断维护拥堵的线路,怪可怜的hh。之前写过一句看起来很冷血的话,大意是“在所有的告别方式中,死亡可能是一种仁慈的方式,人们不会因为见于不见的问题所困扰”。在成长的过程中,处理包括与亲人在内的关系,都是一个不断调整距离的过程,过分亲密和互相干扰就会带来压力和不自在,过分疏离会带来孤独和失望。而死亡这种距离是人为无法改变的,对那些一直距离很近的亲人来说,自然是一种悲痛的事情;但对一部分暂时无法自如调整距离的、正在学会相处的人来说,也算是一种仁慈吧。

如果真的只剩三天,会把和所有人的距离拉的无限近,再一一像过节一样去问候吧,毕竟之后距离就无限远了。

“而基督教呢, 只不过是在你死我活的宗教竞争中获胜了的一方而已”

有趣

“说了就会明白的孩子也是有的。 或者换一种说法, 通过对话能让孩子明白道理的爹妈也是有的。”

会很羡慕这种父母的子女,自己也会很想做一个这样的家长吧。近几年虽然和父母一辈见面越来越少,但是谈的话题也会越来越深。能清楚意识到权威和真理之间的区别,会反驳,他们也愿意接受,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。然而我在小时候并不会这么讲道理。所以现在会想研究人们的思维和心理方式,会投向科学去寻找怎么能让沟通高效、误会减少的方式。毕竟自己是一个非常害怕误会和遗憾的人。

“你傻呀, 我自己开保时捷不就看不见保时捷了吗”

有趣

“通过你的做法让别人拥有一份好心情”

从不知道什么时候起,心开始变得软起来,总觉得大家都不容易。于是会想做一个特别不锋利的人。这几年会发现真的好人不好做,做恶人容易多了。就像作者说的照顾徒弟、引水,这些都是高级范畴了。做一个圆润的人的难处是:当别人要求你评价一个东西时,不想批评也不想包容的态度会被别人认为是敷衍或者没有主见;在安慰别人的时候,会被视为是居高临下的做作。所以共情这件事情,还是很有学问的啊。

“别说邮件了, 就连面对面地谈, 但谈来谈去都无法相互理解的事也时有发生呀。 只有双方面对面, 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, 把想做的事都做出来, 如果结果还是没法互相理解, 那就放弃好了。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, 本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。”

这半年来真的有这种领悟。甚至我有印象笔记有一个分类叫做“用文字来维持社交是多费心而浪漫的一件事”,用来记录和哪些新旧朋友碰了面,聊了哪些细节,大多是朋友的细节。被记得细节的感觉会很开心,而我也不想因为自己糟糕的记忆力破坏了一段情谊,于是会把很细小的事物记下来。而真的用文字社交,不发生误解真的很难。

于是会变得超级敏感,甚至过度敏感。会担心因为一个字眼引发对方不舒服的那种敏感。也尝试过和对方按期说出彼此交流里最困惑的点,但是一但说出来,就往往又会矫枉过正。似乎很难有一个通理是可以处理好一切关系的。这样一来,就会投向缘分论,觉得有缘分的人,怎么聊都似乎不会冷场也不会有压力。哈哈,可能也许是太悲观了吧。还是要相信这是一件“费心而浪漫的事”才行。

“第五章 序”

快完了,好难过。

“拍自己喜欢的电影和喜欢自己拍的电影
不是一回事
我是为我自己拍电影的。
为我自己拍电影, 然后只要问一句: ‘你也要看吗?’”

和我写歌是一个初衷呀。中学时候写的文章,大部分是临摹某个作者或者风格(比如落落),想把脑里的画面给实体化。如果恰好遇上了某个同学生日,也会美其名曰给ta写的生日礼物。写歌有点类似,是有一种比较文艺的能量,希望能做出来分享给未来的自己。看着播放列表上的播放数字,其实大部分是自己单曲循环刷的。

也会有想过找人来cover呀,毕竟人声更加好听,找制作人改改发表,但想了想好像还没有资本hhh。等挣钱了再来吧。再者蛮难找到想象中的声音,淘宝什么的,似乎也太商业了。这一part就交给缘分吧